白起千金策略千金策略,字公孙起,生年不详,去世于公元前257年,原籍秦国郿县,是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军事指挥官。他一生征战三十多年,参与过数十场战争,消灭敌军超过百万。白起以其精湛的战略眼光和灵活的战术指挥能力闻名,但也因其杀戮成性,最终被权谋之人陷害,自刎身亡。
白起的时代正值战国纷争不断,七国争霸,硝烟弥漫。秦国在经过数代努力后逐渐崛起,急需打通东进之路。在这一背景下,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重要城市——新城。韩国为了复仇,联合了魏国,共同对抗秦国,意图夺回失地。两军在伊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。白起此时统领秦国兵力,虽然兵力仅为敌军的一半,而韩魏联军凭借着地形优势占据了有利位置,形势极为不利。但白起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,他敏锐地察觉到韩魏联军虽然强大,但彼此各怀鬼胎、互有防备。于是,白起决定采取以逸待劳、逐个击破的策略。他假装进攻韩国军队,诱使魏国军队心生疑虑,随后他集中主力猛攻魏军,并成功歼灭了魏国的主力。接着,白起调转兵力,迅速反击韩国,最终全歼了韩魏联军。这场伊阙之战,不仅为秦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,也为秦国未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对于白起而言,这场战役不仅是他成名的战役,更是他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。
展开剩余68%白起的军事才能不仅限于此,他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手段非常丰富。在攻打楚国都城时,他采用了精巧的“掏心”战术,出奇制胜。不过,白起最为人熟知的,还是他指挥的长平之战。这场战役以其规模庞大、死亡人数众多、以及对六国的震慑力,成为中国战史上的一大悲剧。
长平之战,秦赵两国为争夺长平展开生死决战。白起指挥的秦军采取了巧妙的诱敌战略,他首先故意后退,诱使赵军追击,随后切断了赵军的粮道,使其陷入困境。赵军因为没有足够的粮草,士气低迷,战斗力大大削弱。白起趁机分割围歼,最终在赵军无法突围的情况下将其彻底包围。赵国的大将赵括被射杀,剩余的赵军只能投降。白起在征得秦王同意后,决定对投降的赵军进行大规模屠杀。面对四十万降卒,他毫不留情,命令全体降兵尽数坑杀。这场屠杀震惊了整个战国时期,也让白起的名声如雷贯耳,因其冷酷无情的做法,白起被后人称为“杀神”。
赵国的反应也极为强烈,长平之战后,赵国痛失四十万降卒,举国震惊。赵国决定派遣外交使者苏代前往秦国,通过游说来消解白起的威胁。苏代劝说秦国的权臣范雎,提醒他若秦国最终灭赵,白起的功绩将比任何人都要显赫,甚至威胁到范雎本人的地位。范雎心生嫉妒,本已与白起关系不睦,常在秦王面前诋毁白起的为人。于是,秦昭王对白起产生了疑虑,并命令他进攻赵国。然而,白起此时已深感赵国局势变幻莫测,加之自身健康状况不佳,迟迟不愿奉命。
最终,秦昭王愤怒之下,命白起自尽,并赐下宝剑。白起拿起剑,仰天长叹,悲愤地自言自语道:“我究竟做错了什么?为何要如此自尽?”他沉思片刻,最后意识到,自己在战场上征战三十余年,攻占了七十多个城市,歼敌百万之众,然而仅凭长平之战那四十万降卒的杀戮便足以让自己走到这一步。于是,他毅然横剑自刎,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白起,这位战国时期的军事天才,堪称兵家典范,与廉颇、王翦、李牧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,且位列首位。他的军事成就,为秦国的统一六国、推动中华文明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。然而,他不择手段、残忍杀戮的作风,也为他自身招来了悲剧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